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清穿 乾隆 > 第126章(第1页)

第126章(第1页)

好在商人们嘴上说着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实际上都还是惜命的,命都没了赚再多钱也没处花,只要命还在不愁以后赚不到钱,所以被教训过之后他们都收敛不少,至少不敢继续在明目张胆的在草原大肆买地了。

草原上的地不能买,西洋的地总能买吧。

十三行不想他们插手西洋商人的事情也可以,把出海的分例让出来点给他们,他们不在大清地界儿折腾,他们去西洋人的地界儿折腾。

朝廷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也不能让朝廷失望,没准儿几十年后就能把西洋的地买下来给大清建个海外之国。

商人的嘴,骗人的鬼,一群商人凑在一起唇枪舌战,千年老鬼都得甘拜下风。

和亲王看戏看的开心,这场面比戏园子里咿咿呀呀唱的好,再来点再来点,他就爱看这样的大戏。

这些商人一路上谨小慎微连话都不敢说,他还觉得带错了人,没想到啊没想到,人不可貌相,一个个的都他娘的是人才。

连给大清建个海外之国的主意都能想出来,天底下还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干的?

难怪朝廷近些年对他们严防死守,要是任他们野蛮生长,买下整个草原绝对不是说着玩的。

有地有钱有粮,这和当土皇帝完全没区别,要不是朝廷发现的及时,再让他们折腾个几十年到时候朝廷都拿他们没办法。

大清的地界儿容不下他们放肆,西洋却可以。

西洋有西洋的朝廷,他们要是能在西洋人眼皮子底下折腾出一片地方当土皇帝那是他们的本事,反正不在大清,爱怎么样怎么样,就是篡了那边皇帝的位他们都管不着。

大清和西洋隔着茫茫大海,只要篡的不是他们的位,别的一切都好说。

和亲王心情颇好的在旁边看戏,十三行的行商敢怒不敢言,满肚子火气不知道朝哪儿发。

往常都是他们借朝廷狐假虎威,没想到风水轮流转,他们竟然也有被别人借朝廷的名义怼的说不出话的时候。

他们十三行是天子南库,赚的钱除了自己留着还要给皇上送去,逢年过节还得去海关衙门总督衙门打点,桩桩件件劳心费力,赚到的钱都是他们应得的,凭什么让别人来插手。

他们承认雍正爷驾崩后这几年他们做的过分了些,但是官府衙门跟喂不饱的饿狼似的,上头朝他们伸手他们自然要朝下面伸手,难不成还自掏腰包去喂衙门那些官?

从康熙朝开始海关就是他们十三行的差事,这些山西商人不去草原买地来这儿折腾什么?

朝廷不让他们祸祸草原,他们就不能再北一点去罗刹国?

漂洋过海多危险,罗刹国那边他们经常打交道,不比漂洋过海来的安稳?

几十年来井水不犯河水,这时候来犯什么浑?

十三行的行商要气死了,可是和亲王饶有兴致的坐在旁边看着,他们连吵架都不敢太放肆,只能任那些外来的山西商人把他们挤兑的没地儿站。

这是广州!是他们十三行行商的地盘!外来商人要点脸行不行!

十三行的行商在心里咆哮,面上丝毫不敢表现出来,有和亲王在广州坐镇,总督衙门和海关衙门自顾不暇,他们拼后台拼不过,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可是……

苍天啊!大地啊!这群外地来的真的死皮不要脸啊!

他们在海外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这些人凭什么上来就摘桃子,凭他们和朝廷关系好吗?

两拨商人吵的不可开交,这不是什么友好的饭局,一个不小心他们的家底都可能赔上去,再淡定再好脾气的人这时候都淡定不起来。

外来的晋商背后有和亲王撑腰,他们之前因为在草原买地已经被朝廷教训过,这次长了记性不会再触朝廷的霉头,凑巧朝廷也想让他们去折腾西洋人,双方一拍即合,出海的生意就算十三行不乐意也拦不住,因此一个个的理直气壮说话能呛死人。

本地的十三行行商心里发虚嘴皮子上占不了便宜,又不敢对官府衙门撒气,于是就把火气集中到了越级告御状的西洋商人身上。

英吉利的东印度公司是吧,行,他们记住了。

从来只有他们欺负别人的份儿,断没有被欺负了还打碎牙和血吞的道理,破财之仇不共戴天,他们这次损失多少,明年就加倍从罪魁祸首身上讨回来!

深呼吸,冷静。

那边晋商的兄弟过来说话,他们也不是什么恶人,不能放着自家人出去吃亏是不是。

第55章

*

十三行的行商把火力集中到不讲规矩的英吉利商人身上,晋商乐得联手对外,双方一拍即合,喝口茶的功夫就从斗鸡眼变成了一家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