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三国志少帝纪翻译 > 第36章 第 36 章(第2页)

第36章 第 36 章(第2页)

刘辨每日都要亲手熬碗黑芝麻糊,送到郭先生房里,祭奠他越掉越多的头发。

陛下似乎不慌不忙,天天呆在书房里背书。郭嘉博闻强识,于晚近传入东土的佛经典籍也略通一二。若说五斗米教是迷信,佛陀莫不是迷信了?陛下难不成想劝人改道姓佛?未免也太不切实际了吧。

日子过去七天,郭嘉还没有想出尽善尽美的法子。

刘辨则成竹在胸,交待郭先生:“给朕挑件好看的衣服,朕要亲自往颍阴县开坛布道。”

郭嘉有些担心。战胜五斗米教,可不是靠一张嘴皮子讲些教义就能办到的。

刘辨执意要去。郭嘉无法,只得调来几个江湖好手暗中保护,又传信给徐庶叫他早日到颍阴护驾。

五斗米教在颍阴县城颇有影响。教坛就设在北市门口,同官府只隔一条街。好些官差禁不住好奇前去围观,多半也信了教,连带着当地的父母官都拿教会没办法。若说起城中还有谁不信教的,恐怕也只有家规有序又饱读诗书的荀家了。

刘辨就选定在荀家附近的西市门口开坛讲经。

荀家不阻挠,也不派人来帮忙。还是郭嘉厚着脸皮入府求了十来个帮手来搭台子。

等郭嘉喊的人过来,刘辨已经把台子搭好了。几根竹竿,一块白布,别的什么也没有。

刘辨只唤帮手的人坐下,当他的第一批听众。

去借人的郭嘉被荀彧留在府里。两人登上府中的小楼。从楼顶的凭栏处,正好可将西市大小事务尽收眼底。

荀彧看着幕布边上摇头晃脑的诵经少年:“他便是奉孝要辅佐的人?”

郭嘉点点头。虽然他觉得刘辨近来的决策十分不靠谱。可陛下嘛,总能出人意料。特别是出走民间以后总是屡出奇招。郭嘉的线人刚回报,司徒王允已在长安下发陛下的画像,吩咐抓住刘辨就暗中杀掉。当初若非陛下自作主张调头许都,只怕免不了惊恐度日。

所以郭嘉总地来说还是相信刘辨的。哪怕只是相信刘辨的直觉。

荀彧不怎么看好装神弄鬼又攀附皇族的青年:“我觉得还是得奉迎陛下。”

郭嘉拍着栏杆:“文若要奉迎哪个陛下?”

“当然是陈留王。旁的且不论是否先帝血脉,即便他是,也不在皇家族谱之内。坐不得正位。”

荀彧看着楼下的讲经少年缓缓说道。他的细作不比郭嘉的差。他对郭嘉的性情更了如指掌。郭嘉同他一样,绝不会因为某人自称什么皇族后裔就死心塌地辅佐。可见那少年定是从宫里逃出来的皇帝了。

荀彧不认假皇帝。只姑且念在刘辨也算先帝血脉,又是郭嘉力保之人,暂时不揭穿而已。

郭嘉转过身,倚着矮矮的大理石栏。荀彧有些担心他会摔下去,伸手想扶他一把。郭嘉反将身子缩开,笑道:“看,这便是我与文若的不同。我偏爱到危险的地方,做些不入流的事。”

“我不是说你不入流……”

“天下之主,能者居之。不一定非正统不可。”

“正因失了正统,朝中人人敢杀他谋他。没有正统中流,群臣涣散,争相攻讦。苦的便是我大汉百姓。”

“是正统就没人害了?上一个皇帝是怎么死的?他还不是无力掌控朝局。”

荀彧有自己的想法:“先帝为董卓所害,自有诸侯并起伐贼,替先帝讨回公道,匡扶大汉江山。若非王允他们想出偷龙转凤的馊主意,天下早回到正轨了。陛下有没有能力掌握朝局不重要,但要陛下的名号能凝聚人心就行。”

郭嘉少年时寄住荀府,曾整日整夜地同荀氏兄弟论战。几人论得面红耳赤不伤感情,反而增进友谊其乐融融。郭嘉正待再论下去,只听得旁边刘辨插句话:“荀先生的君主立宪思想至少领先西方一千年啊。”

刘辨什么时候上楼的?

郭嘉循声看去,差点没吓得摔下栏杆。

刘辨竟浮在半空中。不,也不算浮着,他的脚下踩着金光织就的大树枝头。刚好够上同瞭望楼的高度。

荀彧连连后退:“你施的什么妖法?”

刘辨耸耸肩:“不是妖法,是佛法显灵。《大宝积经》有云:或有金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颇梨为条,赤珠为叶,马瑙为花,美玉为果。七宝奇树,遍布净土。”

也不能说是真的佛法显灵。佛经里的许多奇迹景观,用现代3d投影技术完全能够仿现。许多商业气息浓重的寺庙纷纷引入高端显像技术,把佛教清净地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学习兴邦系统紧跟潮流。凡背诵佛经的,奖励现场立体投影半天,让佛法活灵活现。

汉末的人们不懂得这些。权当真的七宝净土降临。但凡见着的无不跪倒一片。

反而站在树顶的活菩萨有点不安,悄悄同身边的郭嘉说:“快拉我一把。朕恐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