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笔趣阁 > 第129章(第1页)

第129章(第1页)

那陪坐末席的官员果然是个清闲的,低声回答:“太祖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触类长之,去其泰甚,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1。”

阿四耳边嗡嗡一阵,眼神呆滞片刻,好半晌才将这一席话听明白。常平监官就是负责平抑民间物价,物价下降时大量收购物品,物价上涨时则减价抛售,将大致的物价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盯着的就是粮食,好让农民不至于饿死。

从这点来看,朝廷方方面面的管理是相当完善了,至少阿四自个儿是想不到要设置这方面的官吏的,确实相当要紧。后世时,阿四在受教育阶段学习过,但她从未想过那么久远之前的“古人”早就考虑到了经济。

而阿四本人,此前从未认真将脑海里的小知识融会贯通,甚至从没想过要运用到现在的生活中去。现在回过头来想,她这样愚钝一些也好,至少不会贻笑大方。

官员们还在继续讨论,她们说起各地修成的义仓,商量着要选一个时间去各地查抽粮食,讨论今年各地农田的受损程度,赈灾是直接用义仓的粮食赈济灾民,是否需要各地调用、又要从何处征调。

阿四又将手搭在官员身上,对方知情识趣地解答:“各地义仓储粮用以备荒,其中的粮食将取自中户、富户,每亩田收粮二升,下下户与夷族不收。灾年用以赈济灾民或是借贷农民作为种子,秋收再归还粮食2。”

再有就是以工代赈,水灾之后不少水利往往需要修缮,地势低矮的城镇需要修葺……阿四知道如今实行的赋税制度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简称租庸调。百姓需每年为国家服役二十日,还得是百姓自费衣食。

即使是修缮水利,多半也是从未受灾的地区调用民众。至于当地的灾民,能够领到不饿死的粮食已经是万幸了,重建家园是无可推脱的义务。

如此种种条例,阿四听来,已经是极为完善的,她无可补充,甚至学到了不少。

水灾一事说清楚,半数官员向皇帝告辞。等人一走空,阿四周围空荡下来,她蹭坐在末座的身影落在皇帝眼中。皇帝显然是早已注意到阿四的动向了,她放下笔松松手腕,笑问:“阿四怎么坐到那儿去了?”

阿四照实说:“阿娘和官员们的话我时常听不明白,只好找个人问一问,学到不少呢。”

“能听得进去就是好的。”皇帝时常令女儿们陪坐听政,为的无非就是这个。

言语间,太子闻讯赶来,向圣上施礼:“和亲公子事,请母亲宽恕儿的私心,宽宥儿再略微考虑两日。”皇帝应允,又将义仓的事宜交给太子去办。

下午皇帝也需要休息,太子带着阿四告辞离开甘露殿。

两人同行一段路,阿四问:“长姊希望和亲回鹘的公子归国吗?”她心里觉得不应该,想不通便问了。

太子牵着妹妹的手笑:“这件事不是由我的心意决定的,而是由众人的想法决定的。如果大多数的人希望他回来,那么他可能会回来。”

阿四惊讶:“长姊要去问一问别人的意见?还得是很多的人?”

“不需要我去问,而是会有人来问我的。”太子道,“当然了,我也要表现出倾听的姿态来。”

分叉路处,阿四见太子预备前去的方向不像是东宫,便问了太子的去处:“长姊是要出宫吗?”

在阿四的记忆里,太子自从成为太子之后,出宫的次数屈指可数了。

太子双手拢在袖中,感叹道:“是啊,我有一崔姓姨母,她曾教养过我和弟弟数年。出于孝道,我得去问候崔家姨母,顺带将弟弟的消息告诉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