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汴河桥原著怎么读 > 第37章(第1页)

第37章(第1页)

何东也跟着笑,眼里带着泪光,心酸无奈。“何止他们,我就算有官身,不也是想打就打么?”

二人竟然哈哈哈大笑起来,好像在说什么荒唐的事。可怜可悲又可笑,最后一人一碗酒,洒在窗外的泥土里,算是祭奠这两条亡魂。

酒过三巡,胡军巡逮着机会问他:“那弟弟接下来要怎么做?就此收手?”

若是收手,那也符合他们之前的策略。本就是为了摆脱困境,才出的下下策。

何东却摇头:“不,我那日见识过赵有德的外强中干,算是明白一个道理。我这样的人,只要退一步,人人都要往死里作践我。可等我无所畏惧了,那他们就要害怕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道理他如何不懂,可真遇到事,被逼到这一步,他才终于领悟这句话的分量。

胡军巡瞧他这模样,暗自点头,心道白墨存算计的真准,尝过挺直腰杆的甜头,何东再也不会回去做懦夫。更何况,他本就不是个安分的。

真要没有野心,怎么不自请外放,去外面做个小县令,比在开封逍遥自在。

可留在开封,机遇更多,升迁的机会也更多。

“可上面要收手了,你能怎么办?”

何东笑:“罪他是承认了,可张博梁的死因却还没查明白呢。账册的事。。。。。。”他看看周围,这位置偏僻,微弱的烛火下,光线黯淡,是人是鬼,谁也分不清。

“账册的事,必然还没结果。我们只要顺着张博梁的死查下去,不怕挖不出背后的隐秘。”

他志在必得,再不肯被赵有德之流压制,唯一的法子,就是爬上去,拥有更多的权利。

胡军巡饮一口酒,试探的笑问:“听你的意思,似乎有头绪了?”

何东浅笑,压低声音道:“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有两个衙役,捡到过朱家标志的玉佩么?”

第二十九章陈年旧怨牵人心,一死一伤恨不尽

那时候,何东还谨小慎微,怕自己惹麻烦,劝两个衙役将玉佩上交。东西没到胡军巡手里,他自然不知。这件事,还是何东无意间提起他才知道。

胡军巡后来暗中打探过,两个衙役上交到寇推官手里,在那之后就没了消息。胡军巡怕打草惊蛇,没有追查。

何东神神秘秘道:“那玉佩我见过,不是别人的,正是朱长安的。据说他八岁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朱家老太太进宫时,太皇太后听说此事,便将一块高僧祈福过的玉石赏赐给朱老夫人。老妇人回来之后,将这玉石雕刻成一尊玉佛,在家中供奉。而剩下的边角料上,特意雕出一块给朱长安镇邪。”

何东之所以认识,也不是他跟朱家人结交,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铺见过。那时候他窘迫,还没考上进士,囊中羞涩,拿着书本去典当,恰好遇上年轻傲气的朱长安,为了请友人吃酒,来典当玉佩。

偏偏当铺的掌柜认识朱家人,不敢收玉佩,而是悄悄将朱家人请来,那玉佩连同朱长安一起被带走。

他那时候就想,这朱长安是个不靠谱的纨绔子弟。如今几年过去,此人不仅连童生都没考过,甚至一无是处,朱长安今日的祸事,早有根由。

“这又如何呢?”胡军巡不明白,一块玉佩能说明什么,又有什么作用。

何东却问他,可还记得几个月之前,汴河里淹死的一个女娘。

胡军巡思索片刻,才恍然想起来:“你是说今年元宵灯会上,落水淹死的那个女娘?”

何东点点头,悄声在他耳边说了两句,胡军巡惊讶的瞪大了双眼。这。。。。这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此事又能如何,最多是朱长安倒霉而已。”

何东却高深莫测道:“你有所不知,这位寇推官跟张博梁,可是有旧仇的。”

“什么仇?”

焦大夫点燃艾灸,隔着姜片放在白墨存的三焦穴位。光从雕花窗棂的缝隙里钻进来,照出空气里飞舞的尘埃。

“胡军巡那小子说,死掉的那个女娘,是寇推官的亲侄女。”

人生真是处处意外,元宵节的时候,开封城里自然有热闹的灯会。那一日,开封城主街上,灯火通明,无论男女老少,都去看灯会凑热闹。

满大街都悬挂着造型独特的灯笼,焦大夫那日还特意关了铺子,去灯会上沾染人间烟火。

可第二日,便听说有一女子,死在汴河里。

衙门最后定性是失足落水,但隐约有传闻,那女娘年轻貌美,是被浪荡子弟调戏,不堪受辱反抗后,遭到男子的报复,强行丢下河淹死的。

可如今从何东嘴里知道,寇推官压根就不认同这个说法,而是认定其中有猫腻。那女娘的丫鬟当日便失踪不见,寇推官到处打听寻找,才在一个低等窑子里,找到被磋磨的不成人样的丫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