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这个魏延不一样笔趣阁 > 第三百四十一章 孙氏的结局(第1页)

第三百四十一章 孙氏的结局(第1页)

“陛下,仅从江南目前的局势看,东吴在内有强敌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们的确很难在我军的攻势下挺过今年,所以我们的确有必要将此事提上日程。”

魏延附和了刘禅的话,因为目前他们除了在战局上巨大的优势外,东吴君臣表现出的犹豫不决也是重要因素,这说明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经过国安局长时间的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看似牢不可破江东士族联盟已经支离破碎,抵抗意志也随时间流逝而逐渐瓦解。

魏延甚至敢断言,只要汉军完成对建邺的初步包围,或者突破建邺的外围防御后,困守孤城的东吴内部必定发生巨变,届时孙权想不想投降已经不重要了,他不想体面有人会帮他体面的。

因为东吴没有进行过任何吏治改革,既没有模仿魏国的九品中正制,也没有效仿季汉新的官僚体系以及军政分离之策,而是沿用已经跟不上时代进步的察举制,这就导致东吴的大半兵权一直被掌握在淮泗集团、江东集团为首的士族手中。

用一句非常直白的话表示就是,我主公的主公并不是我的主公。

再加上持续多年的战争,导致大量忠于孙权的将领,士兵战死或者被俘虏,导致他只能大肆征集士族部曲和奴仆为军,而这部分人自然不会听他孙权的命令,而是听从之前主家的命令。

因此,别看因为孙权收缩兵力的缘故导致建邺、石头城等地集结了近十万吴军,并且还拥有堆积如山的粮秣,以及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看起来比南昌、襄阳等重城还要难打。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看似牢不可破的防御,其实不过是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先来看看东吴对外号称的十万大军,他们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群半年前才放下锄头,渔网的农民和渔民罢了,指望他们发挥出什么样的战斗力,还不如指望汉军突然爆发瘟疫来得现实。

就算抛开兵员素质不谈,同样做困兽之斗的士族真愿意为东吴陪葬么,只要季汉稍稍改变目前在江东施行的政策,恐怕第二天从城内递出来的密信就会塞满法正的军帐。

“陛下,臣认为在攻灭东吴后我们可以吸纳一些德才兼备,以及非江东本土士子在扬州为官,以此来协助我们派出的官员治理地方,好让适用于我国的政策尽快在江东生根发芽,早日让江东走出当前困境。

同时又因他们在江东为官多年,对于江东的情况肯定了若指掌,届时他们不但能帮助我们迅速掌握江东士族的情况,也能作为我们和江东士族沟通的桥梁,调节双方因战争而遗留下来的矛盾。”

任何事一刀切都是不对的,毕竟烂船都还有三斤钉,更何况偌大的吴国,总有些人是他们用得上的。

而且不要忘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还在东吴,现如今天下局势已经明朗,除非琅琊诸葛氏脑子有问题才会让诸葛瑾继续在东吴这艘破船上待着,否则一定会让诸葛瑾投降季汉,早日同诸葛亮一起开创属于诸葛氏的辉煌。

“不过在用人方面我们必须慎之又慎,须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东吴君臣几次背信弃义,不顾签订的盟约悍然发动偷袭,导致我荆州百万军民数次陷入水深火热中,这等教训我等不可不察。

而在这种环境下为官,恐怕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寥寥无几。

因此,我们吸纳原东吴官员的数量不宜多,否则一旦他们故态复萌同江东士族串联起来,以他们对江东的了解,我们的监察机构恐怕很难有所察觉,届时不但会影响到扬州的发展步伐,也会让北伐中原的战略横生枝节。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此事就弃之不用,须知我国很早就完成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改革,因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和吴国都有很大的差别,一味的将现行的政策强加到扬州,恐怕最后确定的成果会适得其反。

再加上这几年孙权为了抵御我们在江东横征暴敛,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同我们的矛盾,虽然此事和我们的关系不大,但百姓们受制于文化水平和见识有限的缘故,短时间内很难分辨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

倘若我们没有江东百姓们所熟知的官员相助的话,他们只能依靠固有印象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他们自然会对我们颁布的政策下意识的抵触,这对我们未来开发江东是不利的。

因此,臣认为陛下可立即传令于孝直,让他在攻克建邺后先采纳江东百姓的意见,然后经过考核和调查后遴选三到五人为扬州刺史的佐官,让他们协助扬州刺史尽快恢复扬州民生。

当然,为了打消东吴官员和普通士卒的顾虑,我们还需要从中遴选几人进入朝堂,以此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态度。”

魏延补充的这些话基本上把人定死了,诸葛瑾和严畯一不是江东人士,二来在治理江东时在百姓间也素有仁德之名,所以在百姓们眼里他们的话是具有权威性的,因此将他们留下来辅佐蒋济治理扬州,将是再完美不过的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调到中央担任位高权轻的吉祥物,除了仍旧固守皖县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外,另一人选就是在太湖作战的东吴水师都督陆逊,前者可代表淮泗集团在大汉的利益,后者可代表江东集团在大汉的利益,不过前提是他们二人能投降。

“爱卿所言甚是,寡人稍后传令荆州都,让他攻破建邺后依此策来遴选官员,不过吴王孙权以及他的家眷、亲族该如何安排,不知道太傅和大将军有何良策?。”

魏延的话在理,但很明显不是刘禅想要的。

“恕臣等愚昧,不知陛下有何高见?。”

好嘛,现在魏延和诸葛亮才反应过来,原来刘禅突然提到灭吴后续事宜并不是想征求他们二人的意见,而是他心中早有腹稿,只是想找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不会喧宾夺主,同时也很好奇当了这么久吉祥物的刘禅,今天到底憋了什么大招。

“孙权身为汉臣,却不思报国反而助纣为虐,多次同曹贼起兵攻伐我荆州,按罪理应株连九族以儆效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