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穿越到荆州的 > 地理志(第2页)

地理志(第2页)

“大汉的都城洛阳是这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并州、兖州、豫州次之,冀州、徐州、青州再次之。”神采奕奕的庞德公手抚着长须,神色还有几许得意。

也就是说,东汉的政治经济发展都集中北方是吧,黄月英把这几个地方标了个号,额,还差点用了阿拉伯数字!

“此中,固然有这些地方本就距离洛阳较近的缘故。但究其根本,不若看看这里?”

黄月英顺着庞德公的手看去,瞬间想到——黄河啊。

两河流域,是最适合中国人从事农业活动的地区,不论政治因素怎样影响,它的文明肯定都会是很繁荣的。

甚至反过来想,都城建在洛阳难道不就是自然反影响人文的结果吗?

但这个北方的面积恐怕很小吧……

庞老师画的地图很简略,当然谁也不可能要求一个手绘地图具备比例尺的功能。

所以他画的图对于北方的各个州应该是有面积比例的失真的,毕竟应该也没有人真去测过这些耕地以外的土地面积的大小吧。

而黄月英回想她初中地理背下来的中国地图——北京市假如就是现在的北平郡,已经在幽州境内,是边郡了。

那么现在所谓北方的面积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且她这一对照——南方的州都包含了后世的好几个省,而北方的州却大多数只是某个省的部分地区呀。

所以拥有着大部分经济、政治和人口资源的北方其实在整个大汉朝的面积是相对很小的。

黄月英于是疑惑地指着更南边的另一条线,抬头看向庞老师:那长江呢?

同属于两河流域,至少在清朝民国时,江南是很发达的吧。

北方相对较小的土地,都可以供养那么多的人口,南方的那么好土地为什么不用呀?

庞德公惊讶地看着黄月英,真是聪明!确实是个触类旁通的好苗子。

庞德公在图旁写下两个字——天时。

“月英,因影响天下的,除了方舆之学外,还有天候——何时下雨,下不下雨,为农之根本。是苦寒还是酷热,是干燥还是潮湿,是生之源头。”

“长江以南,天候便沉郁闷热,体内的湿气无法排出,积蓄于内便寿命不长。何况南方诸地还多有瘴气,易致人生疾。若非生长于此,哪里有人愿长居江南?”

瘴气?黄月英一愣,她在古装剧里经常听到,罪人发配岭南什么的,一般都当个爽点过了,却从没仔细想过。

但她看了一眼地图,倘若亚欧大陆还是那个亚欧大陆的话,这真实的生活不是都证明了南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天文地质条件吗?

那瘴气或许只能解释为未充分开发的自然环境衍生出来恶劣生存条件?

比如,闷热潮湿的气候,充满不知名真菌和孢子的空气,甚至是过饱和的氧含量……

“人少,亦无人愿去此地开荒,虽也设了郡县,但当地经济不繁茂,经学不昌盛;人不受我儒学教化,也不听我朝廷召令;虽名是我大汉子民,实际不过宗族自治。便是与幽、凉两州相比,虽无外敌,却自成内患……”

也就是说,封建王朝对于领土的实际掌控力是有限的,而现在的江南和川渝显然是不在掌控范围的,至少是掌控力不够的。

而这时南方的生存条件或许应该类比后世的越南?甚至还不如?

搞不好这些的土地现在都还是原始森林。唉,多适合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粮食作物啊,黄月英托着下巴,可惜!

庞德公看着黄月英脸上遗憾的表情,眼底透出几缕笑意——仿佛看见了黄承彦平时装模做样的样子。

果然谁带着,孩子就教的像谁。

他转念一想,自家的两个小子不知在旁人看是不是也学了他的模样。

黄父留下的黄安开始每天给黄月英汇报田庄事项的进展,她现在每天上半天课,再上半天班,成为了年纪最小的半工半读人员。

农户们秋收基本结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秋种的工作。

而黄月英则要核对秋收粮食的数量,以对这个冬天还有来年夏收前整个田庄的物资消耗心里有数。

黄月英看了看手里的册子:整个黄家庄,秋收稻一万八千百石,收粟一千五百石,豆两千石。

稻就是水稻,粟是小米,豆在田庄特指的大豆,这里说的量都是没脱壳的;水稻的产量本来就比小米和大豆高,且黄家庄种的又多,产量远超小米大豆。

而这只是佃户上交给黄家的量,黄月英有点好奇这时的亩产,于是召来黄安询问田租,这才知道襄阳或者说整个大汉,地主的田租普遍在百分之50左右,等于辛苦耕种一年要交一半给地主——

虽然现在这个地主就是她自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